中国古典美学的秘密不在表现论,而在元气论。西方的模仿说着眼于真实地再现具体的物象。而中国美学的元气论则着眼于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中国美学要求艺术家不限于表现单个的对象,而要胸罗宇宙,思接千古,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窥见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的奥秘。中国美学要求艺术作品的境界是一全幅的天地,要表现全宇宙的气韵、生命、生机,要蕴涵深沉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而不只是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
所以,中国古代的画家,即使是画一块石头、一个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都要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都要使画面上流动宇宙的元气。
我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以“气”诊“道”,以“无”和“有”的统一释“道”,我认为道之为物的自然造化过程所具有的那种“妙”,以及我们对道的体会所达到的“妙悟”,总之一个“妙”的范畴,才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中心范畴。只有从“妙”上着眼,才能说明为何中国艺术不满足于停顿在“美”的境界,而总要从意象超越进入意境这个有着浓厚形而上意味的境界。
我就是在充分把握内涵“道”论的“元气论”这个中国美学的哲学根据的基础上,颇为透彻地分析了与其紧密相联(或者说由其派生)的“意象说”、“意境说”、“审美心胸论”。我试图从“元气论”、“意境说”、“意象说”、“审美心胸论”这“四大奇脉”入手,比较充分地展示出中国古典美学的外部轮廓和内在逻辑结构。
我们先看老子美学。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看,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逻辑起点。我们知道,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它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美学。我们再看《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内业》)。表面看来,《管子》四篇并没有直接谈到审美和艺术问题,前人都只肯定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作用。其实,《管子》四篇提出的精气说,构成了中国美学思辨逻辑演进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气”本来是一个哲学范畴。但在魏晋以后,“气”转化成为美学范畴(当然它同时还是一个哲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气”,艺术的生命也是“气”,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都离不开“气”。这个“气”的范畴,最早由老子提出,经过《管子》四篇的发挥,又经过荀子,到汉代王充就形成了元气自然论。就是在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的直接影响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气”的美学范畴。因此,《管子》四篇的精气说,不但是哲学史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是美学史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个结论是非常令人信服的。
青少儿人文美育方案
中国古典美学的秘密不在表现论,而在元气论
中国古典美学的秘密不在表现论,而在元气论。西方的模仿说着眼于真实地再现具体的物象。而中国美学的元气论则着眼于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中国美学要求艺术家不限于表现单个的对象,而要胸罗宇宙,思接千古,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窥见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的奥秘。中国美学要求艺术作品的境界是一全幅的天地,要表现全宇宙的气韵、生命、生机,要蕴涵深沉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而不只是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
所以,中国古代的画家,即使是画一块石头、一个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都要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都要使画面上流动宇宙的元气。
我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以“气”诊“道”,以“无”和“有”的统一释“道”,我认为道之为物的自然造化过程所具有的那种“妙”,以及我们对道的体会所达到的“妙悟”,总之一个“妙”的范畴,才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中心范畴。只有从“妙”上着眼,才能说明为何中国艺术不满足于停顿在“美”的境界,而总要从意象超越进入意境这个有着浓厚形而上意味的境界。
我就是在充分把握内涵“道”论的“元气论”这个中国美学的哲学根据的基础上,颇为透彻地分析了与其紧密相联(或者说由其派生)的“意象说”、“意境说”、“审美心胸论”。我试图从“元气论”、“意境说”、“意象说”、“审美心胸论”这“四大奇脉”入手,比较充分地展示出中国古典美学的外部轮廓和内在逻辑结构。
我们先看老子美学。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看,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逻辑起点。我们知道,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它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美学。我们再看《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内业》)。表面看来,《管子》四篇并没有直接谈到审美和艺术问题,前人都只肯定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作用。其实,《管子》四篇提出的精气说,构成了中国美学思辨逻辑演进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气”本来是一个哲学范畴。但在魏晋以后,“气”转化成为美学范畴(当然它同时还是一个哲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气”,艺术的生命也是“气”,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都离不开“气”。这个“气”的范畴,最早由老子提出,经过《管子》四篇的发挥,又经过荀子,到汉代王充就形成了元气自然论。就是在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的直接影响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气”的美学范畴。因此,《管子》四篇的精气说,不但是哲学史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是美学史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个结论是非常令人信服的。
青少儿人文美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