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表面的排场,抑或文学、戏剧、电影等由布景、音乐、登场人物等各类要素在一定场合下互相发生关系而构成的情景。在此,我则世俗地理解为自然地做作、贴金式行为。
如果你第一次听到“场面”与“教育”这两个极具冲突的、诙谐与严肃的词汇放在一起时,你肯定是惊讶的,进一步地,如果你是家长,我想肯定是需要极力撇清这种行为与关系的。试想谁会把这样的行为延伸到自己身上呢?更何况我是孩子的父亲、母亲,或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不说遥远的宗祠家族式教育,哪怕现在,也是应接不暇的。作为一个家庭教育旁观者和走过相似童年岁月的我来说,我想“场面式教育”在我们身边是时刻发生的,且雷同的。那么,什么是场面式教育,场面式教育又会有哪些表现呢?作为父母的你,是否也会这样做呢!
例一、一个孩子在社会某公共场合里,伸手触摸不能触摸的、拿玩的物件,家长会(延迟性地)对小朋友叫喊两声:宝贝,这个不能碰,不是我们的哦,你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不会起身,偶或地看孩子两眼,然后就管自己看手机或和朋友们聊天了等等。
例二、一个孩子在社会某场合里,因为一个表现不佳,于是当着朋友的面就出口埋怨或训诫:怎么什么都做不好,怎么这么不争气…而后,也没有然后。
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所谓“场面式教育”,是指家长自我声明式地告诉别人、孩子,我已经对孩子“教育过了”,我已经承担了作为父母的教育的责任,听不听是孩子的事情,或目前孩子不听,迟点、回头再教育。
以此,场面式教育并不深刻,甚至是走过场的,缺乏一定地深入沟通,思想观念与行为规则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影响力与控制力的建立,对孩子来说是随波逐流的。可能在有人的情况下会被突发教育,没人的时候又缺少被管理,造成孩子不严谨的、不自觉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长久下来,容易造成可听可不听,同时对行为的发生产生侥幸的心理,但承受的最终是孩子自己。
回头我们再看,为什么场面式教育,是孩子的苦与乐?
乐,是场面式教育是失效的,不痛不痒的,孩子可以随自我的个性不受行为、观念、规则的约束而自由,这种自由是快乐的、无需承担后果的,同时家长也省心省力。但这一切是在没有发生财产、社会名誉、甚至生命损失下的“乐”,是危险的。
苦,自然首先是孩子的苦,孩子因为缺少日常规则性教育,在发生折损的情况下,首先受伤的是孩子的心理、身理。但孩子面对这样的突如其来的教育,是毫无防备的,更无例可循。而即便在“苦了的教育”后,能不能继承先前的教育,或者再次避免场面式教育,又是孩子在无知中需要面对的考验。这种考验,往往需要建立在孩子的理性与经验判断和行为自觉上,是极为困难的。
而场面式教育的发生,原因还是在于家庭教育的失效,抑或家长自身的价值观与行为没有得到朴素地统一,对原则性问题的教育缺少必要的深入理解和产出。面对不同的场合、人群,就会发生随场合环境、人群样貌不同而产生的偏移性教育,而这,对孩子来说是疑惑的,他不确定当下怎么做是可以,怎么做不可以;也不知道日常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场面式教育的发生,还是家长的一种“懒”,这种懒惰是在需要场面的时候临时提交的家庭教育的作业,是临时抱佛脚,他的得分点不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上,而在社会的评价上,当社会不再对其提出评价要求,便不会出现场面式教育。一如旅行拍照,是需要“朋友圈”和“点赞评论”的,一旦没有“赞”和“评论”,便退却了美化的动力。
青少儿人文美育方案
场面式教育,孩子的苦与乐
场面,表面的排场,抑或文学、戏剧、电影等由布景、音乐、登场人物等各类要素在一定场合下互相发生关系而构成的情景。在此,我则世俗地理解为自然地做作、贴金式行为。
如果你第一次听到“场面”与“教育”这两个极具冲突的、诙谐与严肃的词汇放在一起时,你肯定是惊讶的,进一步地,如果你是家长,我想肯定是需要极力撇清这种行为与关系的。试想谁会把这样的行为延伸到自己身上呢?更何况我是孩子的父亲、母亲,或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不说遥远的宗祠家族式教育,哪怕现在,也是应接不暇的。作为一个家庭教育旁观者和走过相似童年岁月的我来说,我想“场面式教育”在我们身边是时刻发生的,且雷同的。那么,什么是场面式教育,场面式教育又会有哪些表现呢?作为父母的你,是否也会这样做呢!
例一、一个孩子在社会某公共场合里,伸手触摸不能触摸的、拿玩的物件,家长会(延迟性地)对小朋友叫喊两声:宝贝,这个不能碰,不是我们的哦,你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不会起身,偶或地看孩子两眼,然后就管自己看手机或和朋友们聊天了等等。
例二、一个孩子在社会某场合里,因为一个表现不佳,于是当着朋友的面就出口埋怨或训诫:怎么什么都做不好,怎么这么不争气…而后,也没有然后。
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所谓“场面式教育”,是指家长自我声明式地告诉别人、孩子,我已经对孩子“教育过了”,我已经承担了作为父母的教育的责任,听不听是孩子的事情,或目前孩子不听,迟点、回头再教育。
以此,场面式教育并不深刻,甚至是走过场的,缺乏一定地深入沟通,思想观念与行为规则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影响力与控制力的建立,对孩子来说是随波逐流的。可能在有人的情况下会被突发教育,没人的时候又缺少被管理,造成孩子不严谨的、不自觉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长久下来,容易造成可听可不听,同时对行为的发生产生侥幸的心理,但承受的最终是孩子自己。
回头我们再看,为什么场面式教育,是孩子的苦与乐?
乐,是场面式教育是失效的,不痛不痒的,孩子可以随自我的个性不受行为、观念、规则的约束而自由,这种自由是快乐的、无需承担后果的,同时家长也省心省力。但这一切是在没有发生财产、社会名誉、甚至生命损失下的“乐”,是危险的。
苦,自然首先是孩子的苦,孩子因为缺少日常规则性教育,在发生折损的情况下,首先受伤的是孩子的心理、身理。但孩子面对这样的突如其来的教育,是毫无防备的,更无例可循。而即便在“苦了的教育”后,能不能继承先前的教育,或者再次避免场面式教育,又是孩子在无知中需要面对的考验。这种考验,往往需要建立在孩子的理性与经验判断和行为自觉上,是极为困难的。
而场面式教育的发生,原因还是在于家庭教育的失效,抑或家长自身的价值观与行为没有得到朴素地统一,对原则性问题的教育缺少必要的深入理解和产出。面对不同的场合、人群,就会发生随场合环境、人群样貌不同而产生的偏移性教育,而这,对孩子来说是疑惑的,他不确定当下怎么做是可以,怎么做不可以;也不知道日常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场面式教育的发生,还是家长的一种“懒”,这种懒惰是在需要场面的时候临时提交的家庭教育的作业,是临时抱佛脚,他的得分点不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上,而在社会的评价上,当社会不再对其提出评价要求,便不会出现场面式教育。一如旅行拍照,是需要“朋友圈”和“点赞评论”的,一旦没有“赞”和“评论”,便退却了美化的动力。
青少儿人文美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