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家就不画画了?
—— 听听童瓣潘老师的解析
为什么我的小孩在你这里画得那么好!
为什么我的小孩回到家里就不画画了?
我的小孩回到家里就不知道画什么了!
老师,你说为什么啊!
在从事少儿创意美术教育一段时间后,课后也许听到最多的家长问题就是这个样式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肯定我们现场教学的成绩,另一方面却也是疑问少儿美术教育的课后成效,这样“学”的矛盾不仅困扰着满心向上的家长,一段时间内也困扰着“教”的我们。
最近周末的一个早上,一位中班的妈妈坐在沙发上,又向我发问了以上几个问题,仍是一脸的困惑和不解,像那么那么多的妈妈们一样。
一如早前文章《写给中班和即将中班的父母们》中所讲述的,中班小朋友在这个年龄段是有其特殊的成长状态的,但是这样的疑问,就不仅仅是中班的小朋友和家长们所遭遇的,还有大班、年级段的学员、家长们。
为什么回到家就画不出来了呢?
而为什么有些小朋友回家却能画一些呢?
因为有幸和这位家长朋友的深入对话,也是更多不同学员成长、教学案例的反馈,现在尝试着为大家总结、回答这样棘手的问题,并将疑答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基于“画”的自身;二是我们对“教&育”的面对方式;三是对孩子艺术培养的目的和心理。
一、基于“画”的自身,相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是较为容易上手和操作的,可以细分为:画的主题、画的方式与材料、画的环境。
1、很多家长反映,小朋友在家,很想让小孩画点什么,但是又不知道让他画什么。在家里的我们,绘画的课程肯定是不如教育机构那么丰富和系统的,因此在家重要的是信手拈来,及时、能用比什么精益求精的课题要来得实用、适用。我们身边着眼可见的即可拿来临摹、写生、创意,而且家长也能避免因为要和小朋友一起讨论画什么而困恼,因为往往纠结着纠结着就放下了手中的纸笔,去玩别的去了。所以在主题选择上可以是我们身边的锅碗瓢盆、一朵窗台的花,或是门口马路上的车子,抑或是小朋友平时读的绘本插图,动画片玩具。
在这其中,家长朋友们还要注意,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对画的主题的喜好、难易选择也是有很大的不同和自主选择性的。
比如,年级段以上的小朋友通常对画什么或怎么画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因此家长朋友可以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地发挥和创意,可以减少这样课余场景的主题干涉,增强小朋友的绘画喜好度和自信心。而中班乃至大班的小朋友面对画的主题时,往往需要家长的提示、暗示,或是通过日常把握小朋友的心理爱好进行沟通、关联,借助小朋友对某一事物的喜爱和崇拜来达到动手绘画、动手训练的目的,而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教育、引导,尤其是中班阶段的小朋友,家长朋友们可以看我在早前叙写的《写给中班和即将中班的父母们》一篇,或许可以给你们一些参考和帮助。但对于小班乃至更小的小朋友而言,家长朋友们在画的主题方面就需要一些自己的主观引入了,这个时候,家长是孩子的眼睛,是他们的窗户,因此需要家长朋友们自身多接触这个阶段小朋友的读物、事物等等,包括能让他们懂、能触碰、能非理性感受的材料、颜色、形状等。
当然,小学员们也可以是复习在我们童瓣艺术中心学习的上一节课程,或是当前年龄段学习到的一些技法。
2、由于不像我们教育机构中有着那么多样的画材预备,在家的小朋友能有一套水粉、国画已经算是比较不错的配置了,大部分的家庭日常准备的有彩色马克笔、彩色铅笔等比较“干净”的媒材,但就算是这样,在家也够应对小朋友的奇思妙想了。而且,随着小朋友年龄的生长,对材料的要求也会慢慢变得简单,可以说,4周以前的小班小朋友反而是对材料需要更多的敏感接触的。同时小朋友们在我们中心学习了很多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进行二次创意的方法,爸爸妈妈们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和小朋友进行这样的二次创作。这样的亲子时间和亲子互动,更能引起小朋友第二次、第三次的绘画和创作欲,也许下一次,就是小朋友拉着你的手说:“爸爸妈妈,陪我一起画吧”。
3、 在基于“画”的自身方面,上述两点其实是比较好实现的,而“画的环境”,或许说是“家庭‘教&学’的环境”其实在家庭场景中是比较难实现的。在我们的过去,就是一张方木凳子,写作业时摆出来,写好了拿回去,往往也是坐在大门口,或吃饭的桌子的旁边,身边时常家人走动,或是沿街叫卖的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现在虽然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学习桌、学习的小空间,但是对于绘画而言也是显得不够的,尤其是对于小班中班这样“大动干戈”的小朋友们来说,同时家庭是生活的场景,父母们心力交瘁地维护着居所的整洁、美观,很难放开让小朋友尽情挥洒,也慢慢地让小朋友们养成“家不是‘玩’的地方”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因此,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布置个阳台、小卧室,或是贴面墙纸,让小朋友们有条件、有原则地在一个指定的空间去绘画、创意,让他们感觉家里和艺术中心是一样的:这里也可以画画。
二、相较于“画”的硬件标准,“在家里怎么教&育”这么软性的方式则基本考验着大部分的家长,也是许多家长所困闷的。在这里,我将我们所面对的“教&育”细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育的心态,教的方式,同伴成长。
1、在目前的少儿或小学的学科面前,其实大部分家长并没有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经历,尤其是艺术类则更是少之又少,再者在我们的想象中艺术生活像个象牙塔尖,遥远而又憧憬,大部分的家长朋友仅是通过艺术馆、美术馆,或是艺术家纪录影像的观看方式进行了解,因此很多人对于艺术和艺术教学是很陌生的,也是不像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那样容易介入和对孩子进行指导。慢慢地,很多家长对我说“我不会”、“连笔都不会拿”、“颜色不懂的”等等这样的“理性”反馈。
但在童瓣“零基础成人大师油画体验课”中我们发现,很多零基础的家长并不是如他们自己口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一只绘画“菜鸟”。他们也能经过一两节课的训练达到很好的绘画控制能力和感性体验。
因此,当小朋友和家长共同面对艺术新世界的大门时,家长朋友们不要先将自己拒之门外,而让小朋友一人去尝试迈过这个门槛,独自让他们自行摸索。
2、所以,哪怕是绘画零基础的家长,也可以放下“我不可以”、“我不会”的心态,和同样是“零基础”的孩子们一起,去尝试、去体验,甚至是共同去试错。通过共同的学习经历,家长们也可以相对地了解小朋友喜欢的主题类型、绘画风格、观察方式和创意敏感点。
家长借助自己天然的一些错误的示范和生硬的笔法,有时还能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学习信心,并能增强他们利用语言表达绘画的能力,这不仅能在视觉上帮助孩子建立查找错误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学会使用语言来表述抽象的绘画世界和具象的视觉符号。而且相对的试错和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某一“弱”方面,让孩子在绘画方面“强”、“厉害”的心理,有对比、有互动,小朋友们也更有意愿去表现和实践。因此,家长朋友们不要老是先否定自己的绘画能力,不敢拿笔,不敢选颜色,画错了没有关系,更重要的是陪着孩子一起画,哪怕陪在孩子身边看着他画也是可以的。
3、陪孩子,和孩子沟通,家长朋友们就很像家长了,为什么在学校里老师不动手、不示范,小朋友也能洋洋洒洒地挥笔呢?这其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小班的妈妈往往不像一个妈妈,倒真的像一个早教老师一样,会陪孩子玩,陪孩子去试探,陪孩子一起看……而到了中班开始,小朋友的妈妈们好像马上变成了“妈妈”一样,各种“标准”突然就开始来了,这中间的转变,有时是很快的,而家长朋友们自己却并不察觉。但是小朋友们的心理反应、接受并没有那么快,他们的妈妈爸爸们好像突然从一个面貌变成了另一个面貌。
而和孩子长期相处的我们会看到,中班的孩子身体长大了,但是心理却还像一个小班的;初来乍到的一年级更还像一个大班的孩子,这些身心不对等的成长和部分成长的滞后性,就需要我们的家长朋友们慢一点,去等待。反映在绘画教学和沟通上也是,不要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求很高,应该适当地接受小朋友的一些长期而幼稚的想法和绘画主题,让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能够适当地延续和自我的成长。例如我们常见很多小女孩从中班到大班,甚至到年级段喜爱的公主类主题,男生热衷的警长和消防员、恐龙的故事等等。
这点,回头看我们教育系统的老师们,他们在面对孩子的不同阶段是时候展现的面貌和形象也是有很大不同的,你会发现:早教的老师像早教的老师,小班中班的老师像小班中班的老师,一年级的老师又会有点不一样,五年级的老师和三年级的老师有点不一样,高中的老师和初中的也很不一样。有趣、好玩;严格、严肃;自由、收紧等等这样的关键词在不同的学生阶段所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同样的老师会调整自己的形象关键词的占比。因此,在家庭学习沟通的时候,家长朋友们可以适当地看看当前小朋友就读年龄段的老师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和孩子沟通的。其中,大班以下的孩子更需要这样细致、细腻的情感投入,他们对外在沟通的体验更加敏感。
三、等待,和孩子一起成长。家长朋友们也要把握好少儿阶段艺术培养的目的和心理,让孩子真正在兴趣的画面中找到自己的快乐是比什么都来得重要的。
针对这种长期漫长的美学培养,我们对少儿美术教育更需要一些耐心,他不像练钢琴背乐谱,学英语记字母、语法,不像背拼音就能拼写一样,少儿美术的教&育因为其独特的发散创意性及因每个个体的性格、兴趣分享、敏锐度及美感不同而让每个孩子变得不同,这中间需要小朋友兴趣的加持和反复的联系,同时感性地学习是一种催化剂。最后,尽量减少功利性的绘画练习也能让孩子长久地保持一颗兴趣的心,不要因为考试比赛等等原因去反复地练习一个题材、一个风格,甚至是一个画面,让小朋友感受到绘画的枯燥和艺术世界单调。
说了以上这么多,希望其中能有一两点对您在家中促进孩子主动、喜欢去画画能有帮助。当然,如果有些家长有更好的方法、建议,欢迎来童瓣艺术中心和我们一起探讨。
童瓣艺术总监 • 潘克贺/文
2018/06/07 23:21
青少儿人文美育方案
童瓣●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家就不画画了?
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家就不画画了?
—— 听听童瓣潘老师的解析
为什么我的小孩在你这里画得那么好!
为什么我的小孩回到家里就不画画了?
我的小孩回到家里就不知道画什么了!
老师,你说为什么啊!
在从事少儿创意美术教育一段时间后,课后也许听到最多的家长问题就是这个样式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肯定我们现场教学的成绩,另一方面却也是疑问少儿美术教育的课后成效,这样“学”的矛盾不仅困扰着满心向上的家长,一段时间内也困扰着“教”的我们。
最近周末的一个早上,一位中班的妈妈坐在沙发上,又向我发问了以上几个问题,仍是一脸的困惑和不解,像那么那么多的妈妈们一样。
一如早前文章《写给中班和即将中班的父母们》中所讲述的,中班小朋友在这个年龄段是有其特殊的成长状态的,但是这样的疑问,就不仅仅是中班的小朋友和家长们所遭遇的,还有大班、年级段的学员、家长们。
为什么回到家就画不出来了呢?
而为什么有些小朋友回家却能画一些呢?
因为有幸和这位家长朋友的深入对话,也是更多不同学员成长、教学案例的反馈,现在尝试着为大家总结、回答这样棘手的问题,并将疑答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基于“画”的自身;二是我们对“教&育”的面对方式;三是对孩子艺术培养的目的和心理。
一、基于“画”的自身,相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是较为容易上手和操作的,可以细分为:画的主题、画的方式与材料、画的环境。
1、很多家长反映,小朋友在家,很想让小孩画点什么,但是又不知道让他画什么。在家里的我们,绘画的课程肯定是不如教育机构那么丰富和系统的,因此在家重要的是信手拈来,及时、能用比什么精益求精的课题要来得实用、适用。我们身边着眼可见的即可拿来临摹、写生、创意,而且家长也能避免因为要和小朋友一起讨论画什么而困恼,因为往往纠结着纠结着就放下了手中的纸笔,去玩别的去了。所以在主题选择上可以是我们身边的锅碗瓢盆、一朵窗台的花,或是门口马路上的车子,抑或是小朋友平时读的绘本插图,动画片玩具。
在这其中,家长朋友们还要注意,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对画的主题的喜好、难易选择也是有很大的不同和自主选择性的。
比如,年级段以上的小朋友通常对画什么或怎么画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因此家长朋友可以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地发挥和创意,可以减少这样课余场景的主题干涉,增强小朋友的绘画喜好度和自信心。而中班乃至大班的小朋友面对画的主题时,往往需要家长的提示、暗示,或是通过日常把握小朋友的心理爱好进行沟通、关联,借助小朋友对某一事物的喜爱和崇拜来达到动手绘画、动手训练的目的,而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教育、引导,尤其是中班阶段的小朋友,家长朋友们可以看我在早前叙写的《写给中班和即将中班的父母们》一篇,或许可以给你们一些参考和帮助。但对于小班乃至更小的小朋友而言,家长朋友们在画的主题方面就需要一些自己的主观引入了,这个时候,家长是孩子的眼睛,是他们的窗户,因此需要家长朋友们自身多接触这个阶段小朋友的读物、事物等等,包括能让他们懂、能触碰、能非理性感受的材料、颜色、形状等。
当然,小学员们也可以是复习在我们童瓣艺术中心学习的上一节课程,或是当前年龄段学习到的一些技法。
2、由于不像我们教育机构中有着那么多样的画材预备,在家的小朋友能有一套水粉、国画已经算是比较不错的配置了,大部分的家庭日常准备的有彩色马克笔、彩色铅笔等比较“干净”的媒材,但就算是这样,在家也够应对小朋友的奇思妙想了。而且,随着小朋友年龄的生长,对材料的要求也会慢慢变得简单,可以说,4周以前的小班小朋友反而是对材料需要更多的敏感接触的。同时小朋友们在我们中心学习了很多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进行二次创意的方法,爸爸妈妈们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和小朋友进行这样的二次创作。这样的亲子时间和亲子互动,更能引起小朋友第二次、第三次的绘画和创作欲,也许下一次,就是小朋友拉着你的手说:“爸爸妈妈,陪我一起画吧”。
3、 在基于“画”的自身方面,上述两点其实是比较好实现的,而“画的环境”,或许说是“家庭‘教&学’的环境”其实在家庭场景中是比较难实现的。在我们的过去,就是一张方木凳子,写作业时摆出来,写好了拿回去,往往也是坐在大门口,或吃饭的桌子的旁边,身边时常家人走动,或是沿街叫卖的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现在虽然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学习桌、学习的小空间,但是对于绘画而言也是显得不够的,尤其是对于小班中班这样“大动干戈”的小朋友们来说,同时家庭是生活的场景,父母们心力交瘁地维护着居所的整洁、美观,很难放开让小朋友尽情挥洒,也慢慢地让小朋友们养成“家不是‘玩’的地方”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因此,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布置个阳台、小卧室,或是贴面墙纸,让小朋友们有条件、有原则地在一个指定的空间去绘画、创意,让他们感觉家里和艺术中心是一样的:这里也可以画画。
二、相较于“画”的硬件标准,“在家里怎么教&育”这么软性的方式则基本考验着大部分的家长,也是许多家长所困闷的。在这里,我将我们所面对的“教&育”细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育的心态,教的方式,同伴成长。
1、在目前的少儿或小学的学科面前,其实大部分家长并没有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经历,尤其是艺术类则更是少之又少,再者在我们的想象中艺术生活像个象牙塔尖,遥远而又憧憬,大部分的家长朋友仅是通过艺术馆、美术馆,或是艺术家纪录影像的观看方式进行了解,因此很多人对于艺术和艺术教学是很陌生的,也是不像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那样容易介入和对孩子进行指导。慢慢地,很多家长对我说“我不会”、“连笔都不会拿”、“颜色不懂的”等等这样的“理性”反馈。
但在童瓣“零基础成人大师油画体验课”中我们发现,很多零基础的家长并不是如他们自己口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一只绘画“菜鸟”。他们也能经过一两节课的训练达到很好的绘画控制能力和感性体验。
因此,当小朋友和家长共同面对艺术新世界的大门时,家长朋友们不要先将自己拒之门外,而让小朋友一人去尝试迈过这个门槛,独自让他们自行摸索。
2、所以,哪怕是绘画零基础的家长,也可以放下“我不可以”、“我不会”的心态,和同样是“零基础”的孩子们一起,去尝试、去体验,甚至是共同去试错。通过共同的学习经历,家长们也可以相对地了解小朋友喜欢的主题类型、绘画风格、观察方式和创意敏感点。
家长借助自己天然的一些错误的示范和生硬的笔法,有时还能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学习信心,并能增强他们利用语言表达绘画的能力,这不仅能在视觉上帮助孩子建立查找错误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学会使用语言来表述抽象的绘画世界和具象的视觉符号。而且相对的试错和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某一“弱”方面,让孩子在绘画方面“强”、“厉害”的心理,有对比、有互动,小朋友们也更有意愿去表现和实践。因此,家长朋友们不要老是先否定自己的绘画能力,不敢拿笔,不敢选颜色,画错了没有关系,更重要的是陪着孩子一起画,哪怕陪在孩子身边看着他画也是可以的。
3、陪孩子,和孩子沟通,家长朋友们就很像家长了,为什么在学校里老师不动手、不示范,小朋友也能洋洋洒洒地挥笔呢?这其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小班的妈妈往往不像一个妈妈,倒真的像一个早教老师一样,会陪孩子玩,陪孩子去试探,陪孩子一起看……而到了中班开始,小朋友的妈妈们好像马上变成了“妈妈”一样,各种“标准”突然就开始来了,这中间的转变,有时是很快的,而家长朋友们自己却并不察觉。但是小朋友们的心理反应、接受并没有那么快,他们的妈妈爸爸们好像突然从一个面貌变成了另一个面貌。
而和孩子长期相处的我们会看到,中班的孩子身体长大了,但是心理却还像一个小班的;初来乍到的一年级更还像一个大班的孩子,这些身心不对等的成长和部分成长的滞后性,就需要我们的家长朋友们慢一点,去等待。反映在绘画教学和沟通上也是,不要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求很高,应该适当地接受小朋友的一些长期而幼稚的想法和绘画主题,让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能够适当地延续和自我的成长。例如我们常见很多小女孩从中班到大班,甚至到年级段喜爱的公主类主题,男生热衷的警长和消防员、恐龙的故事等等。
这点,回头看我们教育系统的老师们,他们在面对孩子的不同阶段是时候展现的面貌和形象也是有很大不同的,你会发现:早教的老师像早教的老师,小班中班的老师像小班中班的老师,一年级的老师又会有点不一样,五年级的老师和三年级的老师有点不一样,高中的老师和初中的也很不一样。有趣、好玩;严格、严肃;自由、收紧等等这样的关键词在不同的学生阶段所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同样的老师会调整自己的形象关键词的占比。因此,在家庭学习沟通的时候,家长朋友们可以适当地看看当前小朋友就读年龄段的老师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和孩子沟通的。其中,大班以下的孩子更需要这样细致、细腻的情感投入,他们对外在沟通的体验更加敏感。
三、等待,和孩子一起成长。家长朋友们也要把握好少儿阶段艺术培养的目的和心理,让孩子真正在兴趣的画面中找到自己的快乐是比什么都来得重要的。
针对这种长期漫长的美学培养,我们对少儿美术教育更需要一些耐心,他不像练钢琴背乐谱,学英语记字母、语法,不像背拼音就能拼写一样,少儿美术的教&育因为其独特的发散创意性及因每个个体的性格、兴趣分享、敏锐度及美感不同而让每个孩子变得不同,这中间需要小朋友兴趣的加持和反复的联系,同时感性地学习是一种催化剂。最后,尽量减少功利性的绘画练习也能让孩子长久地保持一颗兴趣的心,不要因为考试比赛等等原因去反复地练习一个题材、一个风格,甚至是一个画面,让小朋友感受到绘画的枯燥和艺术世界单调。
说了以上这么多,希望其中能有一两点对您在家中促进孩子主动、喜欢去画画能有帮助。当然,如果有些家长有更好的方法、建议,欢迎来童瓣艺术中心和我们一起探讨。
童瓣艺术总监 • 潘克贺/文
2018/06/07 23:21
青少儿人文美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