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观察  2019-10-25 12:47:14

| 来源: 童瓣艺术


—— 关于潘老师假装很懂中班小朋友(绘画)成长状态的解析



    近期在童瓣的教学过程中,有好几个中班的妈妈在看童瓣年级段优秀作品展的过程中和我探讨小朋友画画的问题,反映的也主要是对现阶段小朋友学习和掌握能力的疑惑:她们中有兴奋于自己孩子对绘画的兴奋喜爱之情,也有焦虑于孩子长久以来没有长进的表现能力。


    在这样的喜爱和疑问之间,让我不禁想起去年冬季在童瓣学习的一个中班小朋友:


    这个小朋友有好几个同班同学也在童瓣,只是因为月份和能力更大一些,被我们分在了大班,而他却保留在了中班。大班的难度和创意表达等等是要比中班深一个层次的,从作品结果上也更富视觉表现力。在每次大班中班上课结束后,面对在幼儿园同一班的同学,出来的结果却是两个层次,我仿佛能看到这位妈妈内心焦灼的一面。


    中班,是小朋友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时期,在幼儿阶段,它承上启下,属于开拓新世界又能力不足的尴尬局面,一面是看上去的渐渐成熟,而一只脚却还停留在小班的世界里。父母们好像已经看到了小朋友立马蜕变成大小孩的那个瞬间,而他却迟迟不开,真是令人着急踟躇,巴不得马上可以把这颗小苗拔一拔,让他立刻见了阳光,花开结果。


    中班的尴尬不仅是小朋友自身身体成长的尴尬,更是父母们对小朋友学习和表现、表达能力认知的尴尬,这个尴尬是一种可见的焦虑,也是无法摆脱的成长经历,好像起跑线在这一刻输得彻彻底底!


    下面,我大致讲下中班小朋友在(绘画)学习过程中尴尬的原因,及我们该怎么去跟随、化解这种尴尬的局面,让他们更好地去往下一个阶段,去往未来。


    理解中班,首先要了解小班,小班像一颗埋在土里的豆子,他每天东跑西撞,恰似豆子在土里钻啊钻,想着法儿地钻到地面上,去见一见世面。


    就如这颗嫩豆芽一样,他新来这个世间,看事物和表现事物是比较模糊和原始的,他们不会也不能仔细地看清楚这个世界,所以事物就因为这个“缺点”的优势反而被简化了,如一团随意乱花缠绕的线条,可能是花,可能是中午吃的鸡蛋,也有可能是别的我们大人们“看不见”的生活世界。又因为他们的手腕、骨骼等还没有发育好,手头能力也是比较难掌控的,所有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工具和现成的形象的东西来表现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如用现成的圆形来说明是轮胎,用方方的积木来表达车子等等,这个时候让他们画圆、画直线、画三角形而言,简直是不可想象(当然也有个别小朋友发育地比较快,能够拥有一些中班小朋友的能力;我们的课程也正是考虑到小班的成长需要,会通过一些美丽的课程,如画花卉的杆子等来达到训练小班小朋友画直线的目的)。这个时候的他们正是因为什么都不会,又没有约束,所以可以尽情地利用现成的素材,把看到的,信手拈来,去编造这个他眼见的世界。


    因此你看到小班小朋友的作品,如同细嫩的豆芽刚钻出泥土般,又可爱,又富有创造力,你会感慨他的不可思议,在这么小小的世界,会藏有这么多惊叹的秘密。

640.png

(《儿童手腕骨骼发展透视图》-儿童手部骨骼的发展天然地决定了孩子每个阶段的能力约束,同时每一次的发展,也预示着孩子对外部世界表达、联系的诉求。)


    到了中班的时候,这颗豆子好像已经发出长长的芽杆,也会开始寻找攀附物往上爬,叶子也分化出了很多,能吸收阳光和雨露,却是那么嫩,嫩的风一吹就会倒地,阳光太炽烈也容易枯萎。


    如同有了具体形状的叶芽一样,中班的小朋友看世界和理解世界也开始比较具体了,这时是他们试图脱离借助外在事物来组织表达和自己组织表达的一个过程。

    但是毕竟还刚从小班的嫩芽阶段过来,对外在世界的理解、组织和素材储备在大脑中还是比较空白的,他们想自己组织却没有这个经验。


2020-10-20 151654.jpg

(私货时间:我们的习自然课程就是针对这个阶段的小朋友设计的一个过程。比如【狗尾巴草】主题课,通过对点线面的控制及其位置关系、色彩关系的练习,形体与比例大小的感受练习,帮助小朋友去理解用一些抽象符号和画面去表达一个具体世界的可能性)



    因此经验的积累和对素材的积累对于这个阶段的小朋友而言尤为关键。可以说,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它是我们日后看到大班、年级段的小朋友好像能创造很多事物,或者画的“很像”、“很有创意”等等表现的重要基石,往往是这些基础的结构和素材的沉淀,成就未来扎实的艺术才子,它们像鸟要飞翔,光有漂亮的羽毛是不能够的,更是需要健壮的骨头来支撑。


    经历过这个阶段的父母们好像又会发现,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好像没有之前(小班或之前的一个阶段)那么有创意了,没有之前么富有视觉的冲击力和材料的表现力了:画面开始收敛,怎么看怎么都没放开,仿佛小心翼翼,生怕出错,不敢声张了一样。


    也许这正是我们期待的“成长”吧!成长意味着开始面临和接受现实世界,他们想天花乱坠,但是迫于眼睛看到的这些具体的形态,开始约束心的想象和手的豁达。所以可能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也是很“冤心”的!


    这个时候他们很想要“像”,像眼见的车子一样,像哥哥姐姐们一样(比如童瓣的弘阳小朋友、声霖小朋友他们对年级段的教室和年级段的哥哥姐姐们画的作品就期待有加,好像希望能和他们一起上课),像爸爸妈妈们一样。因此他们一泼墨出去,又想收回了。


    于眼睛中逐渐生成的理性开始占据、支配内心和笨拙小手的感性,画笔似有似无地描绘着这个万花筒的世界,简直是多姿多彩:像又非世界所有,不像又脑海中常见。


    所以让这个时候的他们去像小班或大班一样创造,是有点困难的,他们刚被现实所束缚又不懂这个世界,积累的素材又有限(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家的孩子反复画一个主题,比如消防员救火、彩色恐龙等,除了因为兴趣外,还有是这个这些特定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他最容易掌握和最熟练表达的)。因此我们需要有一颗等待和反复学习、积累基础结构的耐心,去和他讨论,去和他一起看这个世界,并能用他懂的绘画语言去表现他们的内心和眼睛看到的世界。让他们惊喜,原来初来乍到的他们,也是可以像哥哥姐姐们一样,描绘这个所谓真实的世界。


    同时,中班的画面虽然潦草简单,但他们开始会讲短故事和小场景了,而不是像大部分的小班小朋友一样会问:这是什么?会和你确认他笔下的:这是什么!中班的孩子经过小班已经认识和理解了“这是什么!”他们开始探索“是什么”之外的“怎么样”的世界。仿佛豆芽们在内心酝酿:我是谁(物种)?要开出怎么样的花(结果)?怎么开(过程)?因此这个阶段在家里也好,和他一起在外玩、学习也好,更多需要双向的语言沟通和创意互动,让他们先借助抽象的语言和内心的想象来逐步建立一个具体的想象的世界,等这个阶段他们逐步掌握了基础的能力,自然会插上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创造一个具体又充满创意的画面。



    嫩豆芽会长大,当他把叶子长翠,杆子长结实,就能吸收更多的养分,也才能更好地结果,这是一个需要静待的过程。可是有些爸爸妈妈真的还是很着急啊!我的孩子真的可以画的更好的!我的小孩真的可以和大一点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的!比如小班的想和中班一起上,中班想和大班一起上,大班想和一年级上……很多的爸爸妈妈这样当面和我说到。


    可是可是!即便孩子的手头功夫再好,他所认识的世界,即他的内心的认知其实还是停留在当前的这个阶段的,所以每个阶段的要求,其实是需要根据小朋友的成长阶段来适当地给与的,有些给早了他吸收不了,而且有时候因为难度太大或理解困难反而会给他一种挫败感,这不是他的世界。


    同时学习真的很难有捷径,要想学好,学到内心去,稳健的基础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更为关键。于我自己而言,学绘画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高中三年,前面两年半都是很老实地打基础。到了美院,所有的大一新生无论基础和能力多好,也是全部在“基础教学部”,把高中的训练内容再重新过一遍。可以说,每次新的、更高的起点,都需要重新回头站在基础的层面再往上前行。纵观国内外、各年龄段的教育,也是相同的理念,都是在反复地打基础,小班的基础是为了中班,中班的基础是为了大班,大班的基础是为了年级段等等,前面的那一步是少不了也逃不掉,哪怕是天赋再好的人或大师,也是要老老实实地从头开始。这个过程比较磨人,而且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


    说了这么多,我也只是站在教师和旁观者的角度,希望我们的中班的爸爸妈妈们,多一些耐心和积极的心态,和我们一道,让孩子们顺利地度过这个“尴尬”的阶段,让他们学能有用,学能所成。

 


注:文章中提到的小班、中班、大班等学段划分,参考国内现行幼儿入学年龄划分标准。



童瓣艺术总监 · 潘老师/文

 2018年1月22日凌晨

















文心 诗情 博物 乐境

写给中班和即将中班的父母们

| 教育观察 2019-10-25 12:47:14
| 来源: 童瓣艺术



—— 关于潘老师假装很懂中班小朋友(绘画)成长状态的解析



    近期在童瓣的教学过程中,有好几个中班的妈妈在看童瓣年级段优秀作品展的过程中和我探讨小朋友画画的问题,反映的也主要是对现阶段小朋友学习和掌握能力的疑惑:她们中有兴奋于自己孩子对绘画的兴奋喜爱之情,也有焦虑于孩子长久以来没有长进的表现能力。


    在这样的喜爱和疑问之间,让我不禁想起去年冬季在童瓣学习的一个中班小朋友:


    这个小朋友有好几个同班同学也在童瓣,只是因为月份和能力更大一些,被我们分在了大班,而他却保留在了中班。大班的难度和创意表达等等是要比中班深一个层次的,从作品结果上也更富视觉表现力。在每次大班中班上课结束后,面对在幼儿园同一班的同学,出来的结果却是两个层次,我仿佛能看到这位妈妈内心焦灼的一面。


    中班,是小朋友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时期,在幼儿阶段,它承上启下,属于开拓新世界又能力不足的尴尬局面,一面是看上去的渐渐成熟,而一只脚却还停留在小班的世界里。父母们好像已经看到了小朋友立马蜕变成大小孩的那个瞬间,而他却迟迟不开,真是令人着急踟躇,巴不得马上可以把这颗小苗拔一拔,让他立刻见了阳光,花开结果。


    中班的尴尬不仅是小朋友自身身体成长的尴尬,更是父母们对小朋友学习和表现、表达能力认知的尴尬,这个尴尬是一种可见的焦虑,也是无法摆脱的成长经历,好像起跑线在这一刻输得彻彻底底!


    下面,我大致讲下中班小朋友在(绘画)学习过程中尴尬的原因,及我们该怎么去跟随、化解这种尴尬的局面,让他们更好地去往下一个阶段,去往未来。


    理解中班,首先要了解小班,小班像一颗埋在土里的豆子,他每天东跑西撞,恰似豆子在土里钻啊钻,想着法儿地钻到地面上,去见一见世面。


    就如这颗嫩豆芽一样,他新来这个世间,看事物和表现事物是比较模糊和原始的,他们不会也不能仔细地看清楚这个世界,所以事物就因为这个“缺点”的优势反而被简化了,如一团随意乱花缠绕的线条,可能是花,可能是中午吃的鸡蛋,也有可能是别的我们大人们“看不见”的生活世界。又因为他们的手腕、骨骼等还没有发育好,手头能力也是比较难掌控的,所有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工具和现成的形象的东西来表现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如用现成的圆形来说明是轮胎,用方方的积木来表达车子等等,这个时候让他们画圆、画直线、画三角形而言,简直是不可想象(当然也有个别小朋友发育地比较快,能够拥有一些中班小朋友的能力;我们的课程也正是考虑到小班的成长需要,会通过一些美丽的课程,如画花卉的杆子等来达到训练小班小朋友画直线的目的)。这个时候的他们正是因为什么都不会,又没有约束,所以可以尽情地利用现成的素材,把看到的,信手拈来,去编造这个他眼见的世界。


    因此你看到小班小朋友的作品,如同细嫩的豆芽刚钻出泥土般,又可爱,又富有创造力,你会感慨他的不可思议,在这么小小的世界,会藏有这么多惊叹的秘密。

640.png

(《儿童手腕骨骼发展透视图》-儿童手部骨骼的发展天然地决定了孩子每个阶段的能力约束,同时每一次的发展,也预示着孩子对外部世界表达、联系的诉求。)


    到了中班的时候,这颗豆子好像已经发出长长的芽杆,也会开始寻找攀附物往上爬,叶子也分化出了很多,能吸收阳光和雨露,却是那么嫩,嫩的风一吹就会倒地,阳光太炽烈也容易枯萎。


    如同有了具体形状的叶芽一样,中班的小朋友看世界和理解世界也开始比较具体了,这时是他们试图脱离借助外在事物来组织表达和自己组织表达的一个过程。

    但是毕竟还刚从小班的嫩芽阶段过来,对外在世界的理解、组织和素材储备在大脑中还是比较空白的,他们想自己组织却没有这个经验。


2020-10-20 151654.jpg

(私货时间:我们的习自然课程就是针对这个阶段的小朋友设计的一个过程。比如【狗尾巴草】主题课,通过对点线面的控制及其位置关系、色彩关系的练习,形体与比例大小的感受练习,帮助小朋友去理解用一些抽象符号和画面去表达一个具体世界的可能性)



    因此经验的积累和对素材的积累对于这个阶段的小朋友而言尤为关键。可以说,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它是我们日后看到大班、年级段的小朋友好像能创造很多事物,或者画的“很像”、“很有创意”等等表现的重要基石,往往是这些基础的结构和素材的沉淀,成就未来扎实的艺术才子,它们像鸟要飞翔,光有漂亮的羽毛是不能够的,更是需要健壮的骨头来支撑。


    经历过这个阶段的父母们好像又会发现,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好像没有之前(小班或之前的一个阶段)那么有创意了,没有之前么富有视觉的冲击力和材料的表现力了:画面开始收敛,怎么看怎么都没放开,仿佛小心翼翼,生怕出错,不敢声张了一样。


    也许这正是我们期待的“成长”吧!成长意味着开始面临和接受现实世界,他们想天花乱坠,但是迫于眼睛看到的这些具体的形态,开始约束心的想象和手的豁达。所以可能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也是很“冤心”的!


    这个时候他们很想要“像”,像眼见的车子一样,像哥哥姐姐们一样(比如童瓣的弘阳小朋友、声霖小朋友他们对年级段的教室和年级段的哥哥姐姐们画的作品就期待有加,好像希望能和他们一起上课),像爸爸妈妈们一样。因此他们一泼墨出去,又想收回了。


    于眼睛中逐渐生成的理性开始占据、支配内心和笨拙小手的感性,画笔似有似无地描绘着这个万花筒的世界,简直是多姿多彩:像又非世界所有,不像又脑海中常见。


    所以让这个时候的他们去像小班或大班一样创造,是有点困难的,他们刚被现实所束缚又不懂这个世界,积累的素材又有限(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家的孩子反复画一个主题,比如消防员救火、彩色恐龙等,除了因为兴趣外,还有是这个这些特定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他最容易掌握和最熟练表达的)。因此我们需要有一颗等待和反复学习、积累基础结构的耐心,去和他讨论,去和他一起看这个世界,并能用他懂的绘画语言去表现他们的内心和眼睛看到的世界。让他们惊喜,原来初来乍到的他们,也是可以像哥哥姐姐们一样,描绘这个所谓真实的世界。


    同时,中班的画面虽然潦草简单,但他们开始会讲短故事和小场景了,而不是像大部分的小班小朋友一样会问:这是什么?会和你确认他笔下的:这是什么!中班的孩子经过小班已经认识和理解了“这是什么!”他们开始探索“是什么”之外的“怎么样”的世界。仿佛豆芽们在内心酝酿:我是谁(物种)?要开出怎么样的花(结果)?怎么开(过程)?因此这个阶段在家里也好,和他一起在外玩、学习也好,更多需要双向的语言沟通和创意互动,让他们先借助抽象的语言和内心的想象来逐步建立一个具体的想象的世界,等这个阶段他们逐步掌握了基础的能力,自然会插上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创造一个具体又充满创意的画面。



    嫩豆芽会长大,当他把叶子长翠,杆子长结实,就能吸收更多的养分,也才能更好地结果,这是一个需要静待的过程。可是有些爸爸妈妈真的还是很着急啊!我的孩子真的可以画的更好的!我的小孩真的可以和大一点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的!比如小班的想和中班一起上,中班想和大班一起上,大班想和一年级上……很多的爸爸妈妈这样当面和我说到。


    可是可是!即便孩子的手头功夫再好,他所认识的世界,即他的内心的认知其实还是停留在当前的这个阶段的,所以每个阶段的要求,其实是需要根据小朋友的成长阶段来适当地给与的,有些给早了他吸收不了,而且有时候因为难度太大或理解困难反而会给他一种挫败感,这不是他的世界。


    同时学习真的很难有捷径,要想学好,学到内心去,稳健的基础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更为关键。于我自己而言,学绘画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高中三年,前面两年半都是很老实地打基础。到了美院,所有的大一新生无论基础和能力多好,也是全部在“基础教学部”,把高中的训练内容再重新过一遍。可以说,每次新的、更高的起点,都需要重新回头站在基础的层面再往上前行。纵观国内外、各年龄段的教育,也是相同的理念,都是在反复地打基础,小班的基础是为了中班,中班的基础是为了大班,大班的基础是为了年级段等等,前面的那一步是少不了也逃不掉,哪怕是天赋再好的人或大师,也是要老老实实地从头开始。这个过程比较磨人,而且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


    说了这么多,我也只是站在教师和旁观者的角度,希望我们的中班的爸爸妈妈们,多一些耐心和积极的心态,和我们一道,让孩子们顺利地度过这个“尴尬”的阶段,让他们学能有用,学能所成。

 


注:文章中提到的小班、中班、大班等学段划分,参考国内现行幼儿入学年龄划分标准。



童瓣艺术总监 · 潘老师/文

 2018年1月22日凌晨

















文心 诗情 博物 乐境